“限塑”“禁塑”持续加码 聚乳酸前景广阔-九游网官方网站入口

行业要闻

“限塑”“禁塑”持续加码 聚乳酸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1-07-28 14:04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网

      本报讯 章宜 记者程家武 发自安徽 外卖打包的快餐盒、超市买菜的塑料袋、包装快递的泡沫箱、喝饮料的一次性吸管……这些大众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物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止到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外卖和快递正在加剧这一问题。据统计,中国快递塑料包装每年消耗量约为180万吨,外卖塑料包装约为50万吨。

      随着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塑料污染成为当前最值得重视和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据有关部门测算,每生产1吨塑料,需消耗3吨石油。塑料袋废弃后,如果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果掩埋地下,大约200年才能腐烂,会对土壤的酸碱度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塑料餐具、塑料袋、吸管、农用膜等一次性塑料用品,不仅导致“白色污染”日趋严重,有的甚至还进入食物链循环中,以微塑料形式侵入动物和人体。

      “限塑令”持续加码 仍然“塑”愿难求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0年7月,“限塑令”持续加码,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按照禁限管理细化标准把握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禁限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政策边界和执行要求。据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江苏、安徽等20多个省份发布本地新版“限塑令”,还有广州等城市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禁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将逐步减少直至被禁止使用,成为大势所趋。

      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和广泛宣传,如今,社会各界已经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达成共识。但是记者探访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外卖平台一次性塑料餐具仍在大规模使用;一些商超、集贸市场不可降解塑料袋也在持续供应;在部分农村地区,一些农户在种植时还是会选择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使得残留农膜成为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 一些既往的“用塑”习惯依旧存在。

      “限塑令”为何仍然“塑”愿难求? 专家表示,一方面,大众自觉限塑的能动性不够强。另一方面,符合要求的包装袋等替代品供应不足,或替代品成本较高,限制了商家和普通群众自觉践行“限塑令”的积极性。

      塑料替代品成本可控 聚乳酸强势来袭

      据了解,目前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主要有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纸制品,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等。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介绍,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还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

      如何降低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近日,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由生物基新材料聚乳酸制作而成的泡面盒和双向拉伸膜成本已与市场上普通泡面盒及双向拉伸膜的价格基本持平,这些聚乳酸产品具有安全无毒可降解的特性,将有效成为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重要产品之一,推动“限塑令”实施向前迈进一大步。

      丰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生物基材料,聚乳酸热稳定性好,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加工,由其制成的产品除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泽度、透明性、手感和耐热性好,同时还有一定的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线性,具有绿色、安全、环保等特点。因此聚乳酸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作为购物袋、服装、餐具、医疗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工程用品的原材料。

      据介绍,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唯一一家可以以玉米等粮食作物及秸秆纤维素为原料生产聚乳酸切片的企业,并且自主拥有中国第一条、目前国内项目体量最大的规模化全产业链一体化聚乳酸生产线。丰原集团聚乳酸预计2021年年底将达到40万吨/年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产企业。

      近年来,蚌埠聚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无塑城市”。为了进一步强化生物基新材料产品推广,蚌埠制定印发了《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在安徽省率先开展限塑工作。据了解,目前,蚌埠正由限制到逐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不断扩大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替代使用范围,推动形成“禁塑”长效机制。

      全方位推动 助力实现“碳中和”

      2020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着国内外“限塑”“禁塑”工作的加速推进,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预期目标,治理塑料污染,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

      作为食品安全行业媒体,期待政府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塑料替代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等方面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严防不合格、不合规产品进入市场。比如,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等要求,理应尽早得到落实。同时要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和回头看,确保相应目标要求真正实现。

      此外,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比如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要改善目前外卖领域塑料餐具带来的环保难题,从源头上选择采购塑料产品替代品,此外还需要入驻平台的商家、一次性塑料餐具生产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公众要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打通“限塑”的全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治理塑料污染、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小牛    

网站地图